9月2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了题为"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的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水利部部长详细介绍了"十四五"期间中国水利建设取得的高质量发展成就。

下面这个表格梳理了此次发布会公布的核心数据与成就。
成就领域 | 核心数据与成果 | 意义与影响 |
水利投资与工程 | 预计"十四五"水利建设投资超5.4万亿元 | 投资规模为历史zui高,是"十三五"的1.6倍,为水利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
连续3年完成投资超万亿元 | ||
新开工重大水利工程172项 | ||
基础设施体系 | 建成水库9.5万座、堤防31.8万公里 | 形成了世界上规模zui大、功能zui全、惠及人口zui多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 |
建成大中型调水工程200项、大中型灌区6924处 | ||
防洪安全 | 战胜3981条河流超警以上洪水 | 有效应对极端天气,zui大程度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
实现大江大河重要堤防无一决口,2022年起水库无一垮坝 | ||
洪涝灾害损失占GDP比例由0.28%降至0.18% | ||
供水与粮食安全 | 预计"十四五"末国家水网覆盖率达80.3% | 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粮食稳产丰收和城乡居民饮水安全提供了坚实基础。 |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6% | ||
耕地灌溉面积达10.9亿亩 | ||
河湖生态环境 | 重点河湖生态流量达标率达98.6% | 河湖生态环境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母亲河重现生机。
|
京杭大运河(断流百年)、西辽河(断流27年)等一批河流全线贯通 | ||
整治河湖"四乱"问题14万个 | ||
水资源节约利用 | 在经济年均增长5.5%情况下,用水总量实现零增长 | 水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实效。
|
2024年万元GDP用水量较"十三五"末下降17.7% | ||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565提高到0.58 |
水利部规划计划司司长还回答了记者提问的关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跟水利工程相融合的问题”。
回答:“十四五”以来,水利部门系统谋划推进数字孪生水利体系建设,也就是数字孪生流域、数字孪生水网、数字孪生水利工程,有效赋能流域防洪、水资源管理与调配等业务应用,强化了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功能,成为推动水利行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显著标志。
1、在监测感知方面。
“十四五”以来,加快构建“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测感知系统,大力提升对水利物理对象的透彻感知能力,为水利工程安全风险监测防控和数字孪生水利体系构建和运行提供动态实时信息支持。
2、在数学模型方面。
立足数字孪生水利体系精准映射、虚实交互、实现“四预”功能。加快构建“高保真”数字流场模拟数学模型系统,实现业务“正向—逆向—正向”推演应用,为水旱灾害防御和流域水工程统一联合调度提供决策支持。
3、在业务应用方面。
坚持从实际需求出发,以效用为导向,推进覆盖各项业务应用的各层级数字孪生平台建设。数字孪生南水北调实时反映工程性态、动态优化调度,为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水利部部长解答了记者提问的“近年来频发的严重水旱灾害给粮食生产带来严峻挑战。”
回答:在应对干旱中,水利部门坚持精准范围、精准对象、精准时段、精准措施,全力保障灌区农作物生产。在应对洪涝中,通过调度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十四五”前4年共减淹耕地7360万亩,避免粮食减产量530亿斤。
同时,近5年实施了1959处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新增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超2亿亩。截至2024年底,全国耕地灌溉面积较“十三五”末增加4900万亩,2024年全国耕地灌溉面积上生产的粮食产量占比超80%,充分发挥了灌区粮食生产主力军作用。
截至2024年底,全国节水灌溉面积达6.38亿亩,较“十三五”末提高12.5%,耕地灌溉亩均用水量降低4%。“十四五”以来,我国粮食连年丰收,灌区用水效率连年提高,单方灌溉水的粮食生产力保持在3.6斤以上。
除了上述亮眼的数据,本次发布会还揭示了我国水利发展的一些战略性转变和前沿探索:
1、从"有没有"到"好不好":水利发展正从大规模工程建设,转向对现有体系的优化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例如,通过建设数字孪生水利体系,实现对水情的预报、预警、预演、预案,让防洪调度更科学精准。
2、投资模式的创新:水利建设改变了主要依靠财政投入的模式,构建了财政资金、金融信贷、社会资本共同发力的新格局。"十四五"前4年年均使用非财政资金是"十三五"的2.3倍,为持续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
3、生态优先的治水理念:成就展示出治水思路从单一防洪兴利,转向与生态修复保护并重。母亲河复苏行动让众多断流河流重现流动,并直接支撑了 "幸福河湖" 建设,让百姓能切实享受到清水绿岸的美好环境。
总的来说,"十四五"时期的水利成就,不仅体现在一系列突破性数据上,更体现在发展质量的显著提升、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升级以及人与河流和谐共生理念的深入实践,为国家高质量发展筑牢了坚实的水安全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