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管道泄漏监测系统、水听器、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
等管线管网测漏、结构健康监测项目一站式解决方案
全国服务热线 0571-86043582
经典产品
了解查看管道泄漏监测系统,水听器,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杭州迈煌科技有限公司为您提供相关报价,丰富解决方案。
欢迎拨打全国咨询热线:
0571-86043582
公司秉承着“诚信为立足之本;创新为生存之源;服务为永恒主题”的原则,继续发扬“与时俱进,求实创新”的科研精神,将为中国智慧水务事业的发展和数字孪生水利工程建设献出我们微薄的力量!
数智赋能·生态优先:解码“十五五”水利发展新蓝图
时间:2025-10-28   发布:杭州迈煌科技   阅读:47

      在“双碳”目标与数字中国战略交织的背景下,我国“十五五”水利发展规划以“水安全”为底线,以“智慧化、生态化”为引擎,水利新质生产力成战略重点情况下,正勾勒出一幅兼顾传统治理与科技创新的现代化水治理图景。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支撑,这一规划不仅承载着破解新老水问题的使命,更将推动水利从“工程优先”向“系统治理”跃迁,为高质量发展注入“蓝色动能”。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了题为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的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展望十五五水利规划.jpg

一、战略定位与时代使命:锚定水安全与高质量发展的双重坐标

1、国家战略的深度耦合

      “十五五”水利规划紧密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战略,以水网工程为纽带,强化区域水资源调配能力。例如,珠三角“三江六岸”水资源调配工程通过跨流域调水,实现“丰枯互补、应急互济”,破解区域水资源时空错配难题。同时,规划深度融入“双碳”目标,推动水利工程与新能源融合,如抽水蓄能电站规模化建设,预计到2030年可新增储能装机超3000万千瓦。

2、新老水问题的系统攻坚

      当前我国面临水资源短缺(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球平均水平的1/4)、水生态退化(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30%)、水灾害频发(2024年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超2000亿元)等多重挑战。规划提出“三水统筹”理念,将水资源管理从单一防洪供水转向“安全—生态—经济”协同治理,例如通过河湖生态流量动态监测,保障重点河湖生态基流达标率超90%。

3、数字革命的深度融合

      数字孪生技术成为水利工程规划ZUI大亮点。“十五五”推进数字孪生流域建设,要求2030年覆盖80%以上重要水利工程,而“天空地水工”一体化智能感知体系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支撑,其市场规模预计2030年突破500亿元。长江水利委员会已启动“数字孪生长江”建设,通过透彻感知、智能模拟和精准决策,实现洪水预报精度提升至90%以上,工程调度响应时间缩短50%。未来五年,全国将建成覆盖七大流域的数字孪生水网,推动水利管理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

“十五五”水利工程明确推进数字孪生流域建设.jpg

二、核心发展目标:量化指标锚定五大跃升方向

维度

2025年基准值

2030年目标值

提升路径

水资源效率

万元GDP用水量68立方米

下降至57立方米

推广农业滴灌技术,工业水循环利用率提升至95%

防洪标准

重点城市50年一遇

提升至100-200年一遇

加固大江大河堤防3.2万公里,建设智能水位监测站10万处

水生态修复

水土保持率72%

提升至75%

实施黄土高原淤地坝工程,治理小流域2万条

城乡供水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94%

提升至98%

推进“千吨万人”水源地保护,建设智慧水厂3000

智慧化水平

数字孪生覆盖率30%

提升至80%

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部署50万套智能传感器

(数据来源:水利部“十五五”规划草案及地方实施方案)

三、重点任务:构建“四维一体”水治理体系

1、国家水网提质工程

骨干网升级:推进南水北调中线引江补汉工程,新增调水能力150亿立方米;建设滇中引水二期、引汉济渭等跨流域工程,形成“四横三纵”水网主骨架。

区域网织密:在长三角试点“分布式水网”,通过小型水库群联网调度,实现区域水资源动态平衡;西北地区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年雨水利用率提升至20%。

末梢网延伸:实施农村供水“ZUI后一公里”攻坚,2030年前完成10万公里老旧管网改造,保障偏远地区饮水安全。

2、智慧水利赋能行动

感知层:布设卫星遥感、无人机、水质监测浮标等设备,实现全国水库、河道实时监控。当前在三峡、丹江口等大型水库巡检中的应用率已达30%。

平台层:搭建“水利大脑”决策系统,集成洪水预报、水资源调度等12类模型,决策效率提升70%。

应用层:开发“水精灵”APP,公众可实时查询水质、报修管网,参与节水积分兑换。

3、水生态修复攻坚

流域综合治理:在长江流域实施“十年禁渔”配套工程,修复鱼类产卵场500处;黄河流域开展“二级悬河”治理,降低河道淤积风险。

湿地修复计划:恢复鄱阳湖、洞庭湖等重要湿地面积1200平方公里,建设生态护坡1.5万公里。

地下水超采治理:划定10个重点管控区,通过地表水置换、农业节水等措施,2030年前实现采补平衡。

4、体制机制创新突破

水权交易市场:在内蒙古、甘肃试点跨行业水权交易,2030年交易规模突破50亿元。

生态补偿机制:建立长江、黄河流域横向补偿基金,按水质改善程度进行财政奖惩。

社会资本引入:推广PPP模式,吸引民间资本参与水利建设,力争社会资本占比提升至35%。

产学研用协同破瓶颈:像河海大学等高校团队推动技术转化落地,“高校研发 + 企业转化 + 地方应用”的产学研用模式。

产学研用协同破瓶颈:像河海大学等高校团队推动技术转化落地,“高校研发 + 企业转化 + 地方应用”的产学研用模式。.jpg

四、实施路径:从“单点突破”到“系统集成”

1、区域协同治理

      建立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联席会议制度,统一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推动黄河“几字弯”区域协同治沙,实施库布齐沙漠生态屏障工程。

2、科技自立自强

      突破海水淡化膜技术瓶颈,建设青岛百万吨级海水淡化基地;研发耐盐碱水稻品种,拓展北方盐碱地灌溉面积500万亩。

3、文化价值转化

      打造“十五五”期间“水利+文旅”新模式,修复都江堰、大运河等历史水利遗产,建设20个国家JI水文化公园,推动水文化遗产活化利用。

2025都江堰放水节盛大启幕,以“天府好水润天府”为主题,通过“放水大典”“‘大灌区’文旅发展联盟消费展销促进活动”“‘大灌区’文旅发展联盟文化旅游展演推广活动”三大主板块,展现都江堰千年水利智慧与文旅融合新活力,为全球观众奉上一场文化盛宴。.jpg

五、保障措施:构建“五位一体”支撑体系

1、政策法规:修订《水法》,增设“数字水管理”专章;出台《生态流量监管办法》,明确180条河流生态基流标准。

2、资金保障:设立国家水安全基金,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5000亿元;试点水资源资产证券化,探索REITs融资模式。

3、人才培育:实施“水利英才计划”,5年内培养智慧水利、水生态修复等领域人才2000人。

4、监督考核:建立“红黄蓝”三色预警机制,对水质不达标流域实行限批;将水资源管理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

5、国际合作:参与全球水伙伴关系计划,在“一带一路”沿线推广中国治水经验,建设10个海外智慧水电站。

结语:以水定城,向新而行

“十五五”水利规划不仅是技术方案,更是文明演进的选择。当数字孪生技术守护江河安澜,当海绵城市重塑人水关系,当节水文化浸润日常生活,水利发展正从“生存保障”迈向“生态赋能”。这场静悄悄的治水革命,终将为中国式现代化铺就蓝色基底,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


下一篇:解渴株洲的百年工程:“引洮润株”工程的战略价值与实践路径